許多人認為,古代官員被革職流放到邊遠地區後,結局一定非常慘。然而真實情況卻是不一定。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跟大家聊聊清朝官員被革職流放後的那點事。
在清朝時期,官員被革職流放是很常見的懲罰措施。這些被流放的官員中既有魚肉百姓、腐化墮落的貪官污吏;也有直言進諫,觸怒龍顏的剛正大臣;還有替朝廷背「黑鍋」的賢臣良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官員被革職流放後,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流放地,路途上的艱辛自不必說。但是在抵達目的地後,流放官員的苦難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從理論上說,這些人失去了官位和權勢,而且還是戴罪之身,地位比普通老百姓還不如。可事實上,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會得到流放地官員(基本上是旗人)的禮遇。
革職官員被流放的原因決定了他們在流放地的社會地位。比如林則徐被流放是為「鴉片戰爭」失敗「背黑鍋」,而且林則徐被革職前是朝廷封疆大吏,所以當他流放到新疆伊犁後,得到當地官員的最高禮遇,伊犁將軍(正一品)待他為座上賓,那些中下級別官員甚至連想去巴結的資格都沒有。但如果官員是因為腐化墮落被流放的,那待遇就要差很多了。若是能被當地官員聘為西席,給他們的孩子授課,那就算是有不錯的歸宿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前者受人尊敬,後者受人鄙視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為朝廷「背黑鍋」的官員雖然被放逐,但他們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仍在,只要皇帝一道詔書,他們隨時都有會被重新起用。所以在他們落難的時候雪中送炭,萬一將來流放官員能鹹魚翻身,自然也會投桃報李。而那些因腐化墮落遭流放的官員重新翻身的機會就很渺茫了,因此也就沒有前者那麼受人重視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封建時代的中國文化人普遍看不起商人,但在邊遠的流放地,最成功的商人卻往往就是那些失意的流放官員。他們在視野、格局方面都遠遠勝過普通商販,而這些邊遠地區又往往蘊含著極大的商機。因此在他們失去官員身份後,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商業領域,結果往往能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當然,也不是所有被革職流放的清朝官員都會有好結局,這主要取決於皇帝對他們有沒有增加附帶處罰。如果是僅僅是革職流放,那基本都還能得到不錯的待遇,因為再不濟這些被流放官員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在偏遠地區屬於極度稀缺的人才,所以混後飯吃絕不成問題。但如果是有附帶處罰,比如令人聞之色變的「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那餘生基本就可以算是暗無天日了,不過遭受這類處罰的官員人數很少。
因此,清朝官員被革職流放後,大多數人的結局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悲劇。尤其是那些原本位高權重的朝廷要員,只要所犯的錯誤不是罪大惡極,那麼他們有很大概率會被重新起用。而那些被朝廷遺忘的中小級別流放官員,靠著自己過去的學識和經歷,往往也能在流放地混得風生水起。只有極少數遭受重罰的流放官員,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清朝官員被革職流放後下場如何?結局可能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樣
許多人認為,古代官員被革職流放到邊遠地區後,結局一定非常慘。然而真實情況卻是不一定。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跟大家聊聊清朝官員被革職流放後的那點事。
在清朝時期,官員被革職流放是很常見的懲罰措施。這些被流放的官員中既有魚肉百姓、腐化墮落的貪官污吏;也有直言進諫,觸怒龍顏的剛正大臣;還有替朝廷背「黑鍋」的賢臣良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官員被革職流放後,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流放地,路途上的艱辛自不必說。但是在抵達目的地後,流放官員的苦難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從理論上說,這些人失去了官位和權勢,而且還是戴罪之身,地位比普通老百姓還不如。可事實上,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會得到流放地官員(基本上是旗人)的禮遇。
革職官員被流放的原因決定了他們在流放地的社會地位。比如林則徐被流放是為「鴉片戰爭」失敗「背黑鍋」,而且林則徐被革職前是朝廷封疆大吏,所以當他流放到新疆伊犁後,得到當地官員的最高禮遇,伊犁將軍(正一品)待他為座上賓,那些中下級別官員甚至連想去巴結的資格都沒有。但如果官員是因為腐化墮落被流放的,那待遇就要差很多了。若是能被當地官員聘為西席,給他們的孩子授課,那就算是有不錯的歸宿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前者受人尊敬,後者受人鄙視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為朝廷「背黑鍋」的官員雖然被放逐,但他們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仍在,只要皇帝一道詔書,他們隨時都有會被重新起用。所以在他們落難的時候雪中送炭,萬一將來流放官員能鹹魚翻身,自然也會投桃報李。而那些因腐化墮落遭流放的官員重新翻身的機會就很渺茫了,因此也就沒有前者那麼受人重視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封建時代的中國文化人普遍看不起商人,但在邊遠的流放地,最成功的商人卻往往就是那些失意的流放官員。他們在視野、格局方面都遠遠勝過普通商販,而這些邊遠地區又往往蘊含著極大的商機。因此在他們失去官員身份後,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商業領域,結果往往能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當然,也不是所有被革職流放的清朝官員都會有好結局,這主要取決於皇帝對他們有沒有增加附帶處罰。如果是僅僅是革職流放,那基本都還能得到不錯的待遇,因為再不濟這些被流放官員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在偏遠地區屬於極度稀缺的人才,所以混後飯吃絕不成問題。但如果是有附帶處罰,比如令人聞之色變的「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那餘生基本就可以算是暗無天日了,不過遭受這類處罰的官員人數很少。
因此,清朝官員被革職流放後,大多數人的結局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悲劇。尤其是那些原本位高權重的朝廷要員,只要所犯的錯誤不是罪大惡極,那麼他們有很大概率會被重新起用。而那些被朝廷遺忘的中小級別流放官員,靠著自己過去的學識和經歷,往往也能在流放地混得風生水起。只有極少數遭受重罰的流放官員,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