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通明形容的是燈火之光照亮黑夜,古代最早本來沒有燈,而是用火來照亮書案、房子和路途。火也有很多種,比如最先的柴火,再到後來的篝火、燭火、燈籠、油燈等,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和電燈的發明,人們已經普遍運用電燈代替古代的方式照明,火燭、油燈也只有在道觀、廟宇等處多見,平時家裡已經很少,甚至棄用了。
現在古老的燈火偶爾也會出現在一些場合和節日,比如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這樣能增添很多復古氣息,讓浪漫瀰漫滿屋。「熒熒燈火臨書卷,續續蛙聲入桂林」,精心點上根蠟燭,靜心翻閱厚厚的書卷,與自然作伴,心情豁然。忽聽到蛙聲、鳥聲打破沉寂,任它長鳴無休,任它庭前花開花謝,任它白駒過隙,雲起雲舒,江河湖水長流東。燈具在古代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那麼在漢朝燈具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一、燈具的起源和發展燈具作為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還有一定的觀賞和藝術價值,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燈具設計理念,能夠反映出時代的發展狀況和各種民族特色。古代的燈具和火密不可分,記載最早用火的是雲南的元謀人,火的產生和運用,使人們在黑暗中也能繼續活動和生產,並在寒冷時節獲得溫暖。
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延長火的方法,運用油等工具使火能持續發光、發熱,這就是原始的燈具。據相關文獻記載,早在商朝人們就已經用松樹枝來取火照明,周朝時期的《禮儀·燕禮》中說,晚上人們就會點上燭火照明。《周禮》中也記載,遇到國家大事,就會一起點起燭火。從這裡可見當時的燭火是一種易燃物做成的燭火,能長時間保持光亮,但具體是用什麼材料所做,目前還無從考證。
真正的燈具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楚辭招魂》中記載「華鐙錯些」,這是有關燈的最早記載,當時的燈從「豆」演變而來,「豆」是一種食具,它的底部呈喇叭形來固定燈座,中間成柱子狀,便於把持,最上面則是較淺的一個圓形托。
戰國中期後,燈成為上流社會的用具,此時人們對燈具的外觀要求開始提升,這使得燈具上的雕刻和繪畫藝術開始出現。比如北京博物館裡的連雲紋的玉燈,它一共使用了三塊玉石來雕琢連雲紋和三葉紋。戰國時期青銅盛行,這使得燈具和青銅相結合,產生了連枝燈和人佣燈等燈具造型。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建立了秦朝,此時的燈具據記載多華麗精美,在出土的文物中,陝西咸陽出土的秦朝燈具有雁足燈,之所以被稱為雁足燈,是因為它像大雁的腿頂著一個圓形的燈盤子。
二、漢朝燈具的演變1、西漢時期的工藝品燈具發展狀況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掉秦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史稱西漢王朝,到了公元9年,王莽篡位後,光武興東漢王朝建立,都城洛陽。在西漢時期,國家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藝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時的製造工藝在歷史長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政治方面,國家實施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穩定為工藝品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經濟方面,國家實施土地私有制,國家的繁榮為工藝品創造了很好的經濟基礎。
文化方面,國家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這也為工藝品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礎。工藝品燈具的發展離不開西漢王朝整個大環境,各方面的穩定和繁榮促成了工藝品燈具的發展和繁榮。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的休養生息,使國家穩定,人們安居樂業,經濟開始復甦,接著國家又出現了文景之治,這使得經濟進一步發展,隨之手工業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到了西漢中期,國家十分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還設立了專門管理手工業的國家部門,如制銅業和煉鐵業,手工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遠在戰國時期,制銅業就已經發展,西漢末期,雖然制銅業逐漸衰落,但是青銅工藝已經很純熟。此時的工藝品燈具主要是由鐵、石、銅等多種材料所造,青銅製的燈具還保留著戰國時期的特色,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3、東漢時期的工藝品燈具發展狀況
東漢初期,燈具的設計風格開始由原先的簡單樸素風格逐漸轉變為華麗精美的設計風格。漢武帝時期,為了國家的統一,此時開始實施獨尊儒術政策,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三綱五常思想成了被社會廣泛認可和運用的思想,這種思想傳播一直持續到漢朝末年,但影響依然深遠。當時受這種思想文化影響,工藝品燈具設計上也能看到這種思想的影子,當時鎏金銅製華麗的燈具在達官貴人之中大受歡迎。例如河北出土的墓葬鎏金長信宮燈,就是通體鎏金,十分精美別緻。
東漢中後期,政府已經無法控制逐漸擴大的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這使得國家掌控的手工業也逐漸衰落,而民間私有手工業蓬勃發展起來。此時陶制燈具發展迅猛,取代了青銅燈具的原有地位,成為帝王、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爭相追捧的新寵。此時的燈具繪製方面更加豐富多彩,常常能看到各種花紋,例如祥瑞圖案、神仙、山林、神物等等,這是人們賦予了自己的思想和古老文化的傑作。例如在洛陽出土的彩繪陶瓷百花燈,在燈上可見龍、朱雀等吉祥物,還有羽人,體現了古代人們對羽化登仙的神往。彩繪陶瓷百花燈三、兩漢時期燈具的製作種類1、青銅製
漢朝時期,國家手工業發展迅速,金屬製品和陶瓷製品的工藝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為燈具製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出土的漢代燈具可見,主要是由陶瓷和青銅兩種製作而成,此外就是鐵制、木製和玉石制。丹麥考古學家湯姆生把古時人類文明劃分為石器、青銅和鐵器時代,其中屬青銅器時代最輝煌燦爛,青銅器寶物比比皆是,層出不窮,青銅器燈具也是這樣。
雖然漢朝已經是青銅器發展末期,但是包括燈具在內的青銅器的生活用具依然發展繁榮,漢朝的銅製燈具比以往都要成熟和華麗。據考古發現,在漢代銅器生活用具很多,當時主要有幾個鑄造點,一是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由中央管理的西漢的考工、東漢的太僕、尚方作坊,二是設在郡縣而由中央管理的工官作坊,三是各地的私人手工作坊。這說明當時青銅製業還是比較活躍的,而且青銅製品隨著私人手工業的發展,逐漸趨向於生活化,多製造日常生活所用器皿。
2、陶瓷製
漢朝的王公貴族起先多用銅器和漆器,後來到了東漢末年,隨著陶瓷業的發展,陶瓷製品也由民間普遍運用,發展到宮廷,府邸普遍運用。在漢代,南方多是硬陶,比如在廣州出土的西漢後期的人佣座燈具,就是細泥硬陶,釉色主要是紅黃、灰白和灰黃幾種,人佣或頭頂或手舉燈盤,塑造工藝比較粗糙,但形態逼真,活靈活現。發掘出的東漢時期的人佣又有些不同,它釉色偏紅,樣子具有當地的民族特色,可見西漢和東漢有傳承也有創新。
3、鐵制、木製和玉石制
鐵器早在春秋時期就存在,但出土的文物甚少,這可能與鐵器易被腐蝕、生鏽、剝落有關。在山西出土的西漢時期鐵質燈具,已經殘缺不全,只剩燈盤,在河南出土的鐵質燈具,一個是多枝燈具,一個是籠形燈。木質燈具由於木頭容易腐壞,因此能保存至今的並不多見,比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普通豆形燈,底部是紅色繪彩,還有一個是人佣燈,現在香港中文大學珍藏,造型類似於廣州出土的陶制人佣燈具。石制燈具出土的有甘肅東漢時期的豆形燈具,這種燈具石器出土也是少之又少,十分稀有難逢,這可能與當時科技不發達,石器難以雕琢和塑造有關。
四、結語漢朝燈具不僅是一種照明工具,更是一種藝術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燈具的發展體現了民族的發展,民族的個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現在較有名的要屬廣州的水晶燈具,它的設計或大氣恢宏,或精緻美妙,或可愛風趣,或古典優雅,比如有的燈具外觀會塑造、雕刻或印有古典元素,有的燈泡是蠟燭形狀等等,這都表現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古代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具有時代氣息,也富有濃烈的文化和藝術氣息,造型設計之美觀令人嘆服。
參考文獻:
1、麻賽萍《漢代燈具研究》2012年
2、李侃《戰國秦漢出土燈具研究》西南大學2011年
3、朱強《論漢代雕塑性燈具》2012年
4、蔣曉紅《兩漢燈具》2007年
5、麻賽萍《漢代燈具燃料與形制關係考》2019年
「熒熒燈火臨書卷,續續蛙聲入桂林」,漢代燈具是如何演變的?
燈火通明形容的是燈火之光照亮黑夜,古代最早本來沒有燈,而是用火來照亮書案、房子和路途。火也有很多種,比如最先的柴火,再到後來的篝火、燭火、燈籠、油燈等,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和電燈的發明,人們已經普遍運用電燈代替古代的方式照明,火燭、油燈也只有在道觀、廟宇等處多見,平時家裡已經很少,甚至棄用了。
現在古老的燈火偶爾也會出現在一些場合和節日,比如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這樣能增添很多復古氣息,讓浪漫瀰漫滿屋。「熒熒燈火臨書卷,續續蛙聲入桂林」,精心點上根蠟燭,靜心翻閱厚厚的書卷,與自然作伴,心情豁然。忽聽到蛙聲、鳥聲打破沉寂,任它長鳴無休,任它庭前花開花謝,任它白駒過隙,雲起雲舒,江河湖水長流東。燈具在古代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那麼在漢朝燈具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一、燈具的起源和發展
燈具作為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還有一定的觀賞和藝術價值,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燈具設計理念,能夠反映出時代的發展狀況和各種民族特色。古代的燈具和火密不可分,記載最早用火的是雲南的元謀人,火的產生和運用,使人們在黑暗中也能繼續活動和生產,並在寒冷時節獲得溫暖。
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延長火的方法,運用油等工具使火能持續發光、發熱,這就是原始的燈具。
據相關文獻記載,早在商朝人們就已經用松樹枝來取火照明,周朝時期的《禮儀·燕禮》中說,晚上人們就會點上燭火照明。《周禮》中也記載,遇到國家大事,就會一起點起燭火。從這裡可見當時的燭火是一種易燃物做成的燭火,能長時間保持光亮,但具體是用什麼材料所做,目前還無從考證。
真正的燈具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楚辭招魂》中記載「華鐙錯些」,這是有關燈的最早記載,當時的燈從「豆」演變而來,「豆」是一種食具,它的底部呈喇叭形來固定燈座,中間成柱子狀,便於把持,最上面則是較淺的一個圓形托。
戰國中期後,燈成為上流社會的用具,此時人們對燈具的外觀要求開始提升,這使得燈具上的雕刻和繪畫藝術開始出現。比如北京博物館裡的連雲紋的玉燈,它一共使用了三塊玉石來雕琢連雲紋和三葉紋。戰國時期青銅盛行,這使得燈具和青銅相結合,產生了連枝燈和人佣燈等燈具造型。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建立了秦朝,此時的燈具據記載多華麗精美,在出土的文物中,陝西咸陽出土的秦朝燈具有雁足燈,之所以被稱為雁足燈,是因為它像大雁的腿頂著一個圓形的燈盤子。
二、漢朝燈具的演變
1、西漢時期的工藝品燈具發展狀況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掉秦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史稱西漢王朝,到了公元9年,王莽篡位後,光武興東漢王朝建立,都城洛陽。在西漢時期,國家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藝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當時的製造工藝在歷史長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政治方面,國家實施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穩定為工藝品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經濟方面,國家實施土地私有制,國家的繁榮為工藝品創造了很好的經濟基礎。
文化方面,國家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這也為工藝品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礎。工藝品燈具的發展離不開西漢王朝整個大環境,各方面的穩定和繁榮促成了工藝品燈具的發展和繁榮。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的休養生息,使國家穩定,人們安居樂業,經濟開始復甦,接著國家又出現了文景之治,這使得經濟進一步發展,隨之手工業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到了西漢中期,國家十分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還設立了專門管理手工業的國家部門,如制銅業和煉鐵業,手工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遠在戰國時期,制銅業就已經發展,西漢末期,雖然制銅業逐漸衰落,但是青銅工藝已經很純熟。此時的工藝品燈具主要是由鐵、石、銅等多種材料所造,青銅製的燈具還保留著戰國時期的特色,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3、東漢時期的工藝品燈具發展狀況
東漢初期,燈具的設計風格開始由原先的簡單樸素風格逐漸轉變為華麗精美的設計風格。漢武帝時期,為了國家的統一,此時開始實施獨尊儒術政策,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三綱五常思想成了被社會廣泛認可和運用的思想,這種思想傳播一直持續到漢朝末年,但影響依然深遠。當時受這種思想文化影響,工藝品燈具設計上也能看到這種思想的影子,當時鎏金銅製華麗的燈具在達官貴人之中大受歡迎。例如河北出土的墓葬鎏金長信宮燈,就是通體鎏金,十分精美別緻。
東漢中後期,政府已經無法控制逐漸擴大的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這使得國家掌控的手工業也逐漸衰落,而民間私有手工業蓬勃發展起來。此時陶制燈具發展迅猛,取代了青銅燈具的原有地位,成為帝王、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爭相追捧的新寵。此時的燈具繪製方面更加豐富多彩,常常能看到各種花紋,例如祥瑞圖案、神仙、山林、神物等等,這是人們賦予了自己的思想和古老文化的傑作。例如在洛陽出土的彩繪陶瓷百花燈,在燈上可見龍、朱雀等吉祥物,還有羽人,體現了古代人們對羽化登仙的神往。
彩繪陶瓷百花燈
三、兩漢時期燈具的製作種類
1、青銅製
漢朝時期,國家手工業發展迅速,金屬製品和陶瓷製品的工藝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為燈具製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出土的漢代燈具可見,主要是由陶瓷和青銅兩種製作而成,此外就是鐵制、木製和玉石制。丹麥考古學家湯姆生把古時人類文明劃分為石器、青銅和鐵器時代,其中屬青銅器時代最輝煌燦爛,青銅器寶物比比皆是,層出不窮,青銅器燈具也是這樣。
雖然漢朝已經是青銅器發展末期,但是包括燈具在內的青銅器的生活用具依然發展繁榮,漢朝的銅製燈具比以往都要成熟和華麗。據考古發現,在漢代銅器生活用具很多,當時主要有幾個鑄造點,一是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由中央管理的西漢的考工、東漢的太僕、尚方作坊,二是設在郡縣而由中央管理的工官作坊,三是各地的私人手工作坊。這說明當時青銅製業還是比較活躍的,而且青銅製品隨著私人手工業的發展,逐漸趨向於生活化,多製造日常生活所用器皿。
2、陶瓷製
漢朝的王公貴族起先多用銅器和漆器,後來到了東漢末年,隨著陶瓷業的發展,陶瓷製品也由民間普遍運用,發展到宮廷,府邸普遍運用。在漢代,南方多是硬陶,比如在廣州出土的西漢後期的人佣座燈具,就是細泥硬陶,釉色主要是紅黃、灰白和灰黃幾種,人佣或頭頂或手舉燈盤,塑造工藝比較粗糙,但形態逼真,活靈活現。發掘出的東漢時期的人佣又有些不同,它釉色偏紅,樣子具有當地的民族特色,可見西漢和東漢有傳承也有創新。
3、鐵制、木製和玉石制
鐵器早在春秋時期就存在,但出土的文物甚少,這可能與鐵器易被腐蝕、生鏽、剝落有關。在山西出土的西漢時期鐵質燈具,已經殘缺不全,只剩燈盤,在河南出土的鐵質燈具,一個是多枝燈具,一個是籠形燈。木質燈具由於木頭容易腐壞,因此能保存至今的並不多見,比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普通豆形燈,底部是紅色繪彩,還有一個是人佣燈,現在香港中文大學珍藏,造型類似於廣州出土的陶制人佣燈具。石制燈具出土的有甘肅東漢時期的豆形燈具,這種燈具石器出土也是少之又少,十分稀有難逢,這可能與當時科技不發達,石器難以雕琢和塑造有關。
四、結語
漢朝燈具不僅是一種照明工具,更是一種藝術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燈具的發展體現了民族的發展,民族的個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現在較有名的要屬廣州的水晶燈具,它的設計或大氣恢宏,或精緻美妙,或可愛風趣,或古典優雅,比如有的燈具外觀會塑造、雕刻或印有古典元素,有的燈泡是蠟燭形狀等等,這都表現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古代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具有時代氣息,也富有濃烈的文化和藝術氣息,造型設計之美觀令人嘆服。
參考文獻:
1、麻賽萍《漢代燈具研究》2012年
2、李侃《戰國秦漢出土燈具研究》西南大學2011年
3、朱強《論漢代雕塑性燈具》2012年
4、蔣曉紅《兩漢燈具》2007年
5、麻賽萍《漢代燈具燃料與形制關係考》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