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艷
青島百家姓,即墨姓氏歷史悠久,一如底蘊深厚的即墨。
早在戰國時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齊國東方,富饒,廣闊。多年累積建立的古城,黛瓦灰牆,亭台水榭,青石小巷,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澱,有太多的故事,有太重的背負。
史料記載:「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設,其來久遠,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聯海,不改其常。」「即墨」,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因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田單破燕處)地鄰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而得名。「即」,指鄰近、靠近;「墨」,便是墨水河。
商、周時期的萊夷之地,在齊國滅了萊國後,齊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即墨的威名來自於一個成語故事。齊威王即位以後,沉湎酒色不理政事,齊國內部政務混亂,外患不絕,國家危在旦夕,九年之後,一個叫淳于髡的人忍無可忍,善用隱語的他對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一改往日作風,把齊國七十二個縣的縣令都召集到國都來舉行朝會,獎勵了勤於政事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烹殺了丟城失地,靠賄賂贏得讚揚的阿大夫。自此,即墨名聲大噪。
田單藉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即墨更是聲名鵲起。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即墨始定為縣;漢初,高祖劉邦的孫子劉熊渠被封到這裡稱「膠東王」。劉姓子孫先後有六七位王子在膠東王的封地里坐享榮華富貴,此時的即墨,成為膠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王莽腦子一熱,把即墨改為「即善」,但這個新名稱跟他的政權一樣,只是曇花一現。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即墨縣制發生了一次重大歷史變故,與不其縣一同併入長廣縣(今平度市)。但在隋朝,即墨縣制恢復,版圖也擴大,包括原壯武、皋虞、不其三縣故地,即現在的即墨市、嶗山區、城陽區和青島市內四區的廣袤地域。古人在縣治的選擇上很有講究,煞費苦心,也富有遠見,即墨縣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下,墨水河環繞古城。
對於藍氏來說,盟旺山是一個關鍵詞,是始祖們遷徙即墨之地。據藍氏第二十世孫藍信寧說,《即墨藍氏族譜》內就刊有《盟旺山祖林碑記》一文,這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膠州學正邢世英為即墨藍氏盟旺山祖林撰寫的碑記,其中有:「春、就裔出昌陽舁山祖宅,自先公徙居黃埠,以至於此」之語。這是關於即墨藍氏祖籍問題最早的文獻記錄,明確指出,即墨藍氏自昌陽舁山遷入即墨,其祖籍為昌陽舁山(萊陽所轄山峰)。
遷徙之地不是雲南,遷徙的時間不是明朝,「藍水先生在《即墨藍氏》一文考證藍氏遷徙時間時曰:『藍氏故居舁山,自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間遷居即墨之黃埠。』明確提出藍氏於南宋咸淳間遷居即墨」。所以,藍氏在即墨是個較早的姓氏,「藍氏家族從昌陽舁山先遷至即墨縣東北之黃埠(今即墨市田橫鎮房家村、黃龍庄村一帶),短暫停留後,方遷至即墨城東盟旺山一帶」。在這裡他們幾代為農,勤勤懇懇,養育後代。「藍氏家族自宋元至明清兩朝,家族興旺,人才輩出,他們秉承儒家思想,為官者清正廉明,忠君報國。僅明清時期,藍氏就出了五位進士(一位武進士),九位舉人,五十六位貢生,庠生、監生等有上百人。」雖然,藍氏後人算不上高官厚爵,卻在歷史上影響深遠。藍章,朝廷曾十一次為他立坊表,「進士坊」、「少司寇坊」、「父子進士坊」等,去世後,還獲嘉靖皇帝賜葬,這是何等的榮譽!天才藍田16歲中舉人,主考官曾贊:「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他為官後,因仗義直言而被奸人陷害,離開政壇在文壇上大放異彩。
除此之外,藍涺、藍再茂、藍潤等人也在即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忠義厚道,仗義疏財是後人對藍氏的評價,即墨市博物館副館長陳海波就說:「幾百年來,藍家陸陸續續上百人入仕為官,卻沒有一人貪腐。」
時光澄澈如流,滔滔不絕;風物欣然蔥蘢,生生不息;人才鍾靈毓秀,源源不斷!
藍氏是即墨古老的姓氏家族 可不是遷自雲南!那麼是從哪裡來的?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張文艷
青島百家姓,即墨姓氏歷史悠久,一如底蘊深厚的即墨。
早在戰國時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齊國東方,富饒,廣闊。多年累積建立的古城,黛瓦灰牆,亭台水榭,青石小巷,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澱,有太多的故事,有太重的背負。
史料記載:「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設,其來久遠,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聯海,不改其常。」「即墨」,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因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田單破燕處)地鄰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而得名。「即」,指鄰近、靠近;「墨」,便是墨水河。
商、周時期的萊夷之地,在齊國滅了萊國後,齊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即墨的威名來自於一個成語故事。齊威王即位以後,沉湎酒色不理政事,齊國內部政務混亂,外患不絕,國家危在旦夕,九年之後,一個叫淳于髡的人忍無可忍,善用隱語的他對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一改往日作風,把齊國七十二個縣的縣令都召集到國都來舉行朝會,獎勵了勤於政事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烹殺了丟城失地,靠賄賂贏得讚揚的阿大夫。自此,即墨名聲大噪。
田單藉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即墨更是聲名鵲起。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即墨始定為縣;漢初,高祖劉邦的孫子劉熊渠被封到這裡稱「膠東王」。劉姓子孫先後有六七位王子在膠東王的封地里坐享榮華富貴,此時的即墨,成為膠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王莽腦子一熱,把即墨改為「即善」,但這個新名稱跟他的政權一樣,只是曇花一現。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即墨縣制發生了一次重大歷史變故,與不其縣一同併入長廣縣(今平度市)。但在隋朝,即墨縣制恢復,版圖也擴大,包括原壯武、皋虞、不其三縣故地,即現在的即墨市、嶗山區、城陽區和青島市內四區的廣袤地域。古人在縣治的選擇上很有講究,煞費苦心,也富有遠見,即墨縣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下,墨水河環繞古城。
對於藍氏來說,盟旺山是一個關鍵詞,是始祖們遷徙即墨之地。據藍氏第二十世孫藍信寧說,《即墨藍氏族譜》內就刊有《盟旺山祖林碑記》一文,這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膠州學正邢世英為即墨藍氏盟旺山祖林撰寫的碑記,其中有:「春、就裔出昌陽舁山祖宅,自先公徙居黃埠,以至於此」之語。這是關於即墨藍氏祖籍問題最早的文獻記錄,明確指出,即墨藍氏自昌陽舁山遷入即墨,其祖籍為昌陽舁山(萊陽所轄山峰)。
遷徙之地不是雲南,遷徙的時間不是明朝,「藍水先生在《即墨藍氏》一文考證藍氏遷徙時間時曰:『藍氏故居舁山,自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間遷居即墨之黃埠。』明確提出藍氏於南宋咸淳間遷居即墨」。所以,藍氏在即墨是個較早的姓氏,「藍氏家族從昌陽舁山先遷至即墨縣東北之黃埠(今即墨市田橫鎮房家村、黃龍庄村一帶),短暫停留後,方遷至即墨城東盟旺山一帶」。在這裡他們幾代為農,勤勤懇懇,養育後代。「藍氏家族自宋元至明清兩朝,家族興旺,人才輩出,他們秉承儒家思想,為官者清正廉明,忠君報國。僅明清時期,藍氏就出了五位進士(一位武進士),九位舉人,五十六位貢生,庠生、監生等有上百人。」雖然,藍氏後人算不上高官厚爵,卻在歷史上影響深遠。藍章,朝廷曾十一次為他立坊表,「進士坊」、「少司寇坊」、「父子進士坊」等,去世後,還獲嘉靖皇帝賜葬,這是何等的榮譽!天才藍田16歲中舉人,主考官曾贊:「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他為官後,因仗義直言而被奸人陷害,離開政壇在文壇上大放異彩。
除此之外,藍涺、藍再茂、藍潤等人也在即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忠義厚道,仗義疏財是後人對藍氏的評價,即墨市博物館副館長陳海波就說:「幾百年來,藍家陸陸續續上百人入仕為官,卻沒有一人貪腐。」
時光澄澈如流,滔滔不絕;風物欣然蔥蘢,生生不息;人才鍾靈毓秀,源源不斷!